新聞動態
試論城市綠化
一、城市綠化應以樹為主
1.1凈氣效益低
凈氣以供氧為核心,供氧量的多少由植物的葉量和生物量而定。據測定,森林葉量大,生物量為34kg/m2,放氧量為31.2/hm2、年,而溫帶草原生物量只有1.6kg/m2,放氧量也只為7.8t/hm2/年,草原放氧量僅為森林的1/4。
1.2觀賞效益低
喬、灌木的花、果、葉、干多有觀賞價值,而草坪草的靈感要素甚少,特別是單一草坪中的生物量多樣性明顯不高。
1.3防噪、防鳳滯塵效益低
植物防噪音、防風滯塵均是依靠其葉、枝、干以及群體結構的作用。據測定,密植兩行喬、灌木,可降低音4~7dB,而草坪草防噪效果極低。樹木因有茂密的枝葉和高度空間,故有防風滯塵的作用,綠化區比空曠區降低浮塵50.1%,而草草類幾乎無枝干,無力防風滯塵。
二、以草代木應有度城區綠化要造景
以草坪、地被代替喬木、灌木、地被構成多層次植物群落的做法,是一種簡單的環境綠化,如“草坪+棕櫚”已成為某些單位之間相互仿效的模式。但是,以草代木應該有度,因為喬木、灌木、草坪組成的植物群落,其綜合生態效益(釋氧固碳、蒸騰吸熱、減塵滯塵、減菌滅菌及減污等),為單一草坪的4~5倍;喬木綜合功能為單一草坪的10倍;喬、灌、草組成的群落綠地,其養護管理的投入,僅為單一草坪的1/3。所以說,以草代木的簡單綠化,一是不具備喬木、灌木、地被構成的植物群落的綜合綠化功能;二是不經濟,往往出現重復綠化施工的現象;三是不具備較高的觀賞價值使人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。
城市綠化應以植物造景為主,形成若干個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觀,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和觀瞻需要。植物造景就是通過人們精心設計、精心布置,使喬、灌、花、草等各種不同植有韻律地進行組合配置。園林化當數江南園林,它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,植物造景又是江南園林的精華。城市環境化,可借鑒江南園林中的花壇花境、梅蘭松竹、花墻漏窗借景障景、曲徑通幽、廊架懸花等造園手法,精心營造適合廣大市民生活、休閑、健身的植物景觀環境。
有條件的在植物造景時,可選用聲控、光控、激光、水幕等現高科技相輔助,產生自然的、高觀賞價值的園林景觀效果,常用的有:植物的層次、樹冠、姿態、色彩(包括季節性變色)果實、香味、聲音(松濤聲、竹拽聲、雨打芭蕉聲)等組成的植物景觀;水池、噴泉、瀑布、水幕、流水等水景景觀;亭廊、架等構筑物景觀;假山石、散石、盆景石等觀賞石景觀;射燈、霓紅燈、泛光燈、潛水燈、彩虹燈等各種光源景觀;輕音樂、管弦樂等音樂欣賞;楹聯、匾額、碑刻等人文文化景觀。
通過以上景觀的主次配合,使人們在欣賞中觀其形、賞其勢、閱其色、聞其香、聽其聲、知其文、受其教,陶冶情操,心曠神恰。例如,南京的鼓樓廣場漢中門市民廣場、水西門場和月牙湖公園等城市環境綠化已成為市民稱贊的休閑廣場,當為城市園林化的典范。
三、要重視人行道的綠化
3.1單搏行道樹
是最普通的栽植形式。一般人行道寬度在3m左右,可栽植一排行道樹,達到基本的綠化和遮萌。
3.2雙撐行道樹
人行道寬度在5m左右,門店多為商業用房,人流較大。采用單排行道樹,綠化遮萌效果差,布置花壇又影響行人出入,在這種情況下,可采用雙排行道樹。為了豐富景觀,可布置2個樹種,但在冠形上要力求協調
3.3花壇內間植行道樹
人行道寬度為5m左右時也可采用這種形式。花壇長度以為宜,內植5~6棵行道樹,花壇之間留2~3m出人口。在壇內種植小花灌木和草坪。這種喬灌草的結合,不但有利于植物生長,而且綠化美化效果極佳。更為重委的是,這種設計方式極大改善了行道樹的生長環境行道樹生長較好。
3.4行道樹與小花園
人行道較寬,但門店用房種類繁雜如酒店賓館、各種購物娛樂中心等。除栽植一排行道樹外,還要根據樓前情況,因地制宜,設計或方或圓或多邊形花壇,自然規則不拘一格。既考慮綠化又兼顧行人出入的實際情況。每個小花園自成體,但在構圖上要與相鄰花園保持基本協調。
3.5花圃林蔭路
人行道寬度8m以上,沿街多為居民區和機關單位。可布置成彎彎曲曲的花園林萌道,成為居民休閑的重要場所。在人行道上可設計兒童娛樂區和休息區,還可布置座椅、閱報欄、涼亭,假山,建筑小品。在種植設計上,可采用大型花灌木、時令花草、藤本植物等。同時,花園林蔭道還要與機關綠化、拆墻透綠融為一體。
- 上一篇:探究城市綠化園林藝術
- 下一篇:淺談城市綠化八大誤區